绿色回声#16:对话杨智强、陈映妤。十年最强沙尘暴。碳中和成热词。

同事们、朋友们:

🙋欢迎回到第十六期「绿色回声」。这是一份由「环境报道联盟」主办的新闻信,内容包括:近期好故事精选、报道经验分享、新的数据来源、资助、培训及合作报道的机会。

🚩我们的初衷:环境关乎人类,世界关注中国,中文版「绿色回声」更关注中文世界优秀环境报道,也希望将广阔天地、与你我相关的机会告知诸位。如果你认识可能感兴趣的人;想透过中英文「绿色回声」向世界各地同行、专家推介作品;想讨论某个选题,都请直接回复、转发这封邮件,我们期待听到更多声音!也欢迎加入Slack(点击加入)群聊。

订阅

👍中文好题

  • 十年最强沙尘暴,财新记者黄晏浩、徐路易等的全景报道:从中国预警、蒙古国现状、如何治沙的角度梳理、留底,并点出气候变化、节制采矿畜牧等人类活动、国际合作是关键所在。

  • 电子监控能否替代渔业观察员,中外对话石毅的文章:以新西兰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尝试使用渔船电子监控为例,点出安全、经济角度「千里眼」的益处,但挑战更在于制度。文章访问中国专家,指出「大量的渔船近年来都自发安装了摄像头,不过这仅仅是船长和渔船公司用来加强渔船的管理和保障船员安全,大多数时候,数据并不存储,也不交予政府用于监管」。

  • 碳中和成为两会热词,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的报道:「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全国两会,至少有37名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提及碳达峰、碳中和,有的还形成了正式的提案、议案或建议,关注碳的代表委员领域不仅来自能源行业,还有农业、海洋、金融、法律,甚至互联网企业」。中外对话蒋亦凡的文章也以两会为切入点,解读承诺、期待背后的「任重道远」。「碳简报Carbon Brief」发表尤晓莺的英文文章引用研究指:「中国1037座活跃的燃煤电厂中有186座表现不佳,应尽早关停」。

  • 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大调,财新记者康佳的详细报道:采访参与论证的学者、NGO观察者等,对此次修订意义、特点、争论点、未来走向做全面记录。

🎙️记者访谈:

对话杨智强、陈映妤:台湾远洋渔业故事的启发

上期新闻信中,我们推荐「报道者」记者杨智强、陈映妤、柯皓翔关于远洋渔业的专题报道「未竟的远洋治理:从非法鱼翅、强迫劳动到观察员之死」。他们梳爬公开数据、整理案例,在监管加强背景下发现问题;并设法与被罚渔业公司老板、客死台籍船上的外籍观察员家属、鱼翅产业链业者、台湾渔业观察员、主要官员「渔业署署长」对谈,是难得深入肌理的专题报道。

 杨智强、柯皓翔是「报道者」的记者,陈映妤是国际新闻记者,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国际报道、深度报道经验。围绕故事背后的故事、台湾远洋渔业现状的启示,我们与杨智强和陈映妤聊了聊。

  • 问:这些涉及多名业内人士的报道是如何做成的?遇到哪些挑战,如何克服?

  • 智强、映妤:实际上,「报道者」五年来一直关注「远洋渔业」话题,曾有过「造假、剥削、血泪渔场」「海上人口贩运风暴」两部深入的调查报道。

    过程中,2017年,台湾通过加强监管的「远洋渔业三法」。我们梳理2017到2020年的裁罚名单,看看到底:谁在违规、是哪些违规事项、哪些地方一直违规,然后选择角度切入,也是越做越发现台湾远洋渔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。

    采访中遇到不少困难、防范甚至敌意。相较于在陆地、肉眼可见的农业,在海上作业的渔业,更加封闭。第一,因为「报道者」在渔业的知名度,之前的报道切中要害,不少业者、渔民会觉得我们「针对他们」、「在挑他们的毛病」。第二,关于主管机关,台湾的远洋渔业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比较完善的监督,主管机关也有一定的防范心态。但相对而言,政府的态度已经开放、友善很多,基本上有问必答,当然要不要选择性回答,是他们自己的决定。

    业者中,大公司相对开放、更乐意受访一些,他们需要符合国际标准,本身又有资源。中小型渔业公司资源比较少,犯规的可能性较高,因为他们若要达到国际标准,要花很多钱,我们也吃了蛮多闭门羹。其中一间公司「顺昌渔业」就花了很多力气,台湾对鱼翅犯规者给出的罚单是七千多万,这间公司的负责人就被罚了两千多万。我们去采访的时候,通过一堆电话、地址,一间间的找过去,才通过与事主有亲戚关系的会计,经过反复联系,见到了公司负责人。

    另外一篇是线索来自2020年3月的一起案件,一名基里巴斯籍的「渔业观察员」死在台湾籍渔船上,案子到现在都还在调查中,做报道非常困难。事主公司是间大公司,过去声誉算不错,没有什么大型违规,因为这些大型违规对他们来讲其实很「伤」:每次出海成本都非常高,几千万起跳,他们也不太希望发生这种事情。事后,他们非常低调,我们打了非常多通电话,「配合调查」几乎就是他们能讲的全部。这方面难突破,但我们尽可能去找基里巴斯相关人士,也访问其他一些岛国的观察员,了解近几年来远洋渔业、台籍渔船的情况。

    另外一个困难点是「台湾渔业观察员」,他们有些是愿意讲的,但非常害怕自己的身份曝广。所以很多细节我们没办法点的非常明确,因为很容易知道他们是谁。比如说他们出航几趟,我们只能说出航多次,不能说一次、两次还是三次,可能仅仅这些次数,都有可能让渔业署或相关单位知道他们是谁。这些都是报道上的困难。

    当然,基于之前作品的积累,也有不少业者认同「报道者」,成为我们的关系和信源。也有不少开心的瞬间:包括之前提到的受罚业者,还有采访到100吨以上的「大钓工会」,都是柳暗花明,经过我们的努力接触,发现对方愿意受访。还有通过Facebook找到不少太平洋岛国的渔业观察员,他们知道是来自台湾的记者,很多人都愿意聊,从找不到人的焦虑到很多人愿意讲话。以及那位死去的基里巴斯渔业观察员的姐姐,我们是第一家联系他们的台湾媒体,她觉得很感动,因为事件中台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
  • 问:有什么好工具、技巧、策略值得分享?

  • 智强、映妤:在台湾相关讯息蛮多是公开的,但可能藏在很深的海底,在渔业署网站上包含非常多、有些杂乱的资讯,要花心思去挖。我们团队也有很厉害的数据新闻记者柯皓翔,他花了很多功夫整理。我们也透过「立法委员」拿到类似观察员派遣记录之类的原始资料,也需要数据记者花很多时间整理归纳才发现有用讯息。

    还有像WCPFC(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)、IATTC(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)等组织也可查册渔船背后信息。其他工具像Global Fishing WatchSpyglassEquasis。另外像绿色和平、皮尤基金会等NGO也长期关注渔业,为我们提供了帮助。这些资讯互相综合、比对,会让我们的视野更为全面。

  • 问:一些话题对大众来说可能比较陌生,怎么让报道产生更大影响?

  • 智强、映妤:虽然台湾是一个海岛,跟海洋这么接近,可是普通人对远洋渔业还是比较陌生,相信大部分台湾人应该还不知道我们的远洋渔船数量是世界第二,之前是世界第一。「报道者」远洋渔业第一部曲开始,就让更多人关注这个议题,包括涉及的人权、滥捕等,也带起一波讨论。

    为了让读者有感,我们这次选择用「鱼翅」例子来讲故事,我们希望用一种消费者可以接触到的方式,不只讲「非法捕鱼」,包括鱼翅怎样来到你的桌上、现在哪里还在卖鱼翅、我们去到鱼翅火锅店、去鱼翅工厂,寻找更贴近读者的角度,让大家了解远洋渔业和自己的关系。

    也一定要回到「人的故事」,让读者不会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「议题」而已,所以我们讲述了台湾和外籍观察员、老板、业者等等的故事,「以人为中心」切入,会让读者更感兴趣。

    这次我们也配合制作一期播客节目,对比较不习惯读长文章的人,可以用听的方式、更快接触到这个相对艰涩的话题。

  • 问:有没有计划后续报道?或者建议同行关注渔业、滥捕话题里的哪些方向?特别对中文媒体同行而言

  • 智强、映妤:像前面说的,渔业还是相当保守的一个圈子,还有一个部分我们没有突破,就是渔会。台湾有农会、渔会,他们时常会跟地方势力、政治或黑帮有关系,是一个保守到不能再保守的地方,很难突破。

    关于渔会这种地区性的组织,比如说宜兰、高雄、屏东的渔会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规章,有各个层级的干部例如理事长、总干事等等,权力就等于那一个地区渔会的老大。相信应该有一半以上,甚至七成、八成的当地渔公司会加入渔会。有一些福利、补助、贷款,会经由渔会发放低利贷款,如果没有加入的话,很难有所作为,一些价格、买卖的信息也在其中,某种程度上等于垄断。不加入,等于丧失很多机会。在政治上,渔会也提供了「桩脚」作用,与谁更亲近,多给谁一些造势机会,都是潜在的政治影响力。

    当然,里面大部分从业人员、中介都是想正正经经做生意的,对用裙带关系等方式也看不惯。渔民多数还是比较淳朴一点,愿意出来讲话的人,还是有一些正义感,认为不能再这样烂下去了。这几次欧盟、美国的压力让他们自己也感受到,台湾渔业的确需要改进。

    渔业这个领域台湾做到全球数一数二,里面不少「海派」的作风,官方与商界也有往来,奉行「经济发展优先」,有很多官商之间的联结、互利关系。所以像「观察员」的话题,就会怕这些力量找他们麻烦。这些年,虽然可能不至于出现杀害、砍伤这样的情况,可能不会这么野蛮,但我们也不知道这里面的利益牵扯有多大。

    对中文媒体同行来说,全世界最大的鱼翅市场还是在香港,台湾鱼翅一半也都是外销,我们这次还是台湾内部市场为主,如果能有更广泛、深入的报道半径,会更好。

    我们也很期待中国大陆记者对远洋渔业有更多报道,中国大陆、台湾的远洋渔业船队遍全世界,在西非、南美、拉丁美洲都有足迹,包括合作,里面有不少故事可以追踪。还有不少台湾船只被卖到大陆,几年前台湾有1500、1600艘远洋渔船,现在只有1100、1200艘,据我们了解其中不少被卖到了大陆。还有人力上的合作,船长、大副、轮机长去了大陆工作,都是值得继续的题目。

    此外,搬运船(transhipment)的问题,在远洋领域,通过远在海上的转运、少报达到逃脱监管、「洗鱼」等目的,目前这方面的系统报道也很少。

⛰️他山之石

  • Oxpeckers的报告:分析马来西亚法庭判决数据,显示正对野生动植物犯罪处以较重刑罚,但消除有组织犯罪仍面对挑战。

  • 中外对话的文章: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的一些村民担心「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」参股51%的一处锌矿尾矿坝有地质风险,并向间接投资方世界银行提出投诉。

  • Ghenvironment的报道称:一间名为「尼鑫纸业(加纳)有限公司」的中资企业向加纳中部Muni Pomadze湿地排放废水。

💃活动、机会

  • AAJA-Asia关于事实核查的系列活动:4月3日(周六)下午3:00-4:30有一场广东话举办的工作坊。

  • The Open Notebook推出的科学新闻大师课,邀请行家授课,在线课程随时注册、开学。

  • Global Forum for Media Development将于4月14-4月15日举办主题为「未曾报道」(#UNCOVERED)的线上活动。

  • EngageMedia欢迎亚太地区关注环境议题的纪录片制作人申请其第二期「环境影响实验室」。活动将于2021年6月-8月进行,入选者将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在线课程,并与三位经验丰富的制作人进行一对一探讨。4月18日截止申请。


🙏以上梳理挂一漏万,不及其余。欢迎回信补充更多信息、加入讨论,转发给更多朋友。

下期再会。

Previous
Previous

绿色回声#17:特别报道:疫情下的越南野生动物生意。信阳环保涉黑案。最大象牙走私案。王文志谈报道体会。

Next
Next

绿色回声#15:未竟的远洋渔业治理。中外对话、EurekAlert奖项开放申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