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

View Original

绿色回声#9: 穿山甲报告获奖。对话宁卉。山东荣成休渔期调查。广东多地仍卖野味。央企准备进军几内亚铁矿。

同事们、朋友们:

🙋欢迎来到第九期「绿色回声」。这是一份由「环境报道联盟」主办的新闻信,内容包括:近期好故事精选,新的数据来源,资助、培训或合作报道机会。

❤️首先向大家报告好消息:本联盟首个报道项目「穿山甲报告」获得2020年亚洲出版业协会(SOPA)卓越环境报道奖(区域组)、卓越新闻报道创新奖(区域组)两项荣誉,十多个国家/地区,三十多位记者/编辑的付出得到了肯定。项目也得到网络新闻奖(Online Journalism Awards)卓越合作伙伴奖提名,该奖旨在鼓励全球范围内优秀网络新闻作品。

新一期新闻信里,我们对话宁卉,她的报道:金山上的来客()也获得SOPA卓越环境报道奖(中文组),她最新的远洋渔业故事亦是优秀跨境报道案例,一起听听她的经验是什么。此外,中国记者佳作不断,山东、广东都有不错调查故事。本期新闻信比较长,但值得一看。

🚩我们的初衷:环境关乎人类,世界关注中国,中文版「绿色回声」更关注中文世界优秀环境报道,也希望将广阔天地、与你我相关的机会告知诸位。如果你认识可能感兴趣的人;想透过中英文「绿色回声」向世界各地同行、专家推介作品;想讨论某个选题,都请直接回复、转发这封邮件,我们期待听到更多声音!也欢迎加入Slack(点击加入)群聊。

👍中文好题

海洋渔业🐟

  • 山东荣成休渔期乱象,新京报我们视频暗访组的报道:记者深入荣成当地,与司机、鱼档老板、工人、船长、船东、渔政执法官员等对话,发现当地市场偷卖渔获物背后招工、非法装载、深夜卸货、跨区作业、监督缺位等情况,主管官员甚至将记者信息告诉涉事商户,对记者进行骚扰。事件曝光后,当地对9人作出问责处理

  • 中国近海渔民的出路,中外对话于亚妮的报道:超额捕捞导致资源走向衰退,渔村萎缩、渔民后继无人,加上有计划的缩减燃油补贴,休闲渔业可能是许多渔民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。

资源及滥用⛰

  • 西非几内亚优质铁矿会否被央企资本撬动,财新记者罗国平的报道:全球最好的铁矿床几内亚西芒杜(Simandou)矿区,其产量足以影响全球钢铁资源格局,央企宝武集团希望入场,牵头建立60亿美元的中国钢企投资联盟。但如何处理与其他早入场持份者的关系:包括央企中铝集团在内其他中资、华资;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;怎样修建巨大的配套基础设施,如何平衡巨大成本及收益,都是问题。

  • 安徽宿州灵璧县采石乱象,南方周末记者刘佳的文字、视频报道:因为风水石的需求、灵璧石的名声,刚刚脱贫的灵璧县盗采、赌石乱象频出。尽管已经停止发放采矿许可证多年,但以申请「土地复垦」名义盗采现象普遍。执法也遇到难题,往往发现时候村民还没有卖,无法按照经营所得进行处罚。

污染及治理🏭

  • 杭州西湖边小村庄:污水怎样进入自来水管,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报道:杭州市通报调查结论:垃圾站水管与饮用水管违规连接、垃圾站操作员未按流程操作、直接影响四百多户用水安全。此外,水务公司也未跟踪防回流装置,种种错误令业内人士错愕。

  • 河北邢台炼钢厂管理人员被带走背后的环境执法争议,财新记者周泰来的报道:河北邢台年初立下「PM2.5浓度退出全国后十」军令状,邢钢主管烧结工序的副厂长李炳岳在7月的一次检查中,未按照现场政府官员要求关停机器,被当地警方带走拘留近7日。但背后还有:当场立刻关机的安全隐患、企业经营压力、企业排放改造未达标、政府多次争议处罚等多重背景,报道显示环境压力、政策预期、执法水平、经济现实间的矛盾。

动植物保护及问题🦥

  • 最严禁野令下,广东多地仍有人卖野味。南方日报记者梁文悦、朱红鲜 徐昊等人报道:在国家、广东最严禁野令背景下,以食用为目的的野生动物交易仍然明目张胆,清远富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卖眼镜蛇、湛江雷州市乌石港卖鲎(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濒危物种)、江门蓬江区耙冲市场卖黄喉拟水龟(国家二级保护动物)。事发后,清远市已经查处了相关档口

  • 在云南国境线上迎战蝗虫,财新记者黄姝伦、陈亮的文、图、视频报道,从来龙去脉、应对调度、无人机喷洒、昆虫雷达、国际合作等角度展现中国有其准备的一次应对。

  • 香港海上走私猫狗灰色生意,财新记者黄姝伦、刘雁菲的报道:疫情背景下,经香港走水路走私宠物猫狗回内地的中介服务及运输链浮现,费用可达2-3万元。

🎙️记者访谈:

对话宁卉:环境领域国际合作报道如何操作

上周新闻信中,我们推荐了端传媒宁卉关于远洋渔业的报道「蓝色“法外之地”,回不去的讨海人」。她登上在阿根廷外海渔业漂泊的中国渔船,也在乌拉圭采访了中国船代公司和本地环保组织,讲述渔工、补贴、非法转运、海上奴隶等远洋渔业症结所在,是现场感、人物故事、案例分析、问题梳理兼具的深度跨境报道。

此外,8月26日传来好消息:宁卉的「金山上的来客」报道()获得2020年亚洲出版协会(SOPA)卓越环境报道奖(中文组)。报道详细讲述了中国矿业公司来到厄瓜多尔开发多年争议矿区,被牵扯进原住民与政府官司的故事,记者对话多方,将背后困境、各自面相逐一呈现。

宁卉是端传媒国际组主编,曾在财新世界说团队工作,她有丰富的国际报道经验。围绕两组选题背后故事、国际合作经验等话题,我们和她聊了聊。

  • 问:这些涉及多国、多个环保组织、多名业内人士的报道是如何做成的?有什么好工具、技巧、策略值得分享?遇到哪些挑战,如何克服?

  • 宁卉:渔业这组报道,机缘来自我之前关于马达加斯达渔业的一组报道,大概是看到我在关注渔业的题目,环境组织「绿色和平」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出海。绿和的调研船会常常邀请科学家、记者甚至意见领袖或明星一起参与调研活动,这次同行也有绿和邀请的其他几个国家的记者,我们跟着他们的「希望号」,来到被叫做「蓝洞」的那片公海渔场。

    遇到故事里的那艘中国渔船,我们先是用无线电交流,后来获准上了船,其实整个船上采访时间也就半个小时左右,场域限制、无法久待,但对他们的工作、生活状态,他们一些朴素的表达,他们眼里的大海,有了直接的感受。他们当然是在远洋渔船上工作的,有的已经工作了几十年、一辈子,但是,我书写时,非常避免把他们作为「引子」似的,去引到那些大问题上;如果仔细读的话,会看到文章给他们很大的空间,我希望我在文本里留下的细节,是可以让读者对这些普通人产生同理心的。

    这份对个体的、可能很微小的同理心,与试图理解复杂、庞大议题的尝试,我希望是不矛盾的。

    做有关中国的国际报道,常常遇到blame China(埋怨中国)的框子。我会克制的一点是,我不想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鲜活的人,就用他来例证一些偏见,去证明一个观点。每个个体都有他们的出发点、局限和缘由,我的采访也是一样;我想要做的是在我的局限内,尽可能给读者看到更多一些东西。

    公海这题的采访过程也是波折的。对我来说晕船是个很大的挑战,从那艘中国渔船下来之后几天我都反应强烈,生活在陆地人的人难以体验渔民、渔工的辛苦、压力,感同身受几乎不可能,他们又都好像在「海平面」以外……一边晕船,一边意识到,我们对海洋、对海上飘着的人的关注之少。现场采访的魅力,就在于际遇吧,你无法去「筹划」采访,文章最后那艘船,包括那位在乌拉圭做船代生意的中国商人,是去到之后才偶然撞见的。

    工具的话,有花一些时间去进入选题相关的数据库,用到一个常年跟踪各种濒危生物的数据库,叫做Red List,就很有用,帮我了解到为什么这一片海域成为有名的渔场,虽然对文章而言不是很重要,但我很喜欢这样细微的research。远洋捕鱼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,可也是数据透明度很低的一个领域,也因为如此,各种文献使用的数据、来源、分析的路径、结论,都需要仔细斟酌。

    金山上的来客这个题,是我和另外一名记者以「端」和「中外对话」的名义申请了普利策中心雨林新闻基金的一笔资助,这题的线索则来自很多年前与环境律师张兢兢的对话;后来在另一个也与中国投资带来环境问题相关的专题下,又采访了张兢兢

    厄瓜多尔这趟,我和中外对话的一位哥伦比亚记者一起去的,我们跟两个矿业的几方都进行了采访。这个题的有趣之处在于两个矿区反映出复杂的脉络,原住民和资源、政府、外国公司的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中国公司到来才有的,早已存在,他们本国内部的与原住民相关的矛盾也在其中。

    其中一个矿区,虽然他们知道由中国公司涉事其中,但他们对中国、中国人也只是想象,我是他们见过的第一个中国人。我们采访了包括矿业部长在内的几乎所有涉事方,也用我们专业、客观的报道说服了另一个矿区的中国经理接受采访。这样来看,厄瓜多尔的这个采访的「跨境」概念是实现地蛮彻底的。

  • 问:有没有计划后续报道?或者建议同行关注渔业、滥捕话题里的哪些方向?

  • 宁卉:希望。这次这篇报道处理方式是把远洋渔业的几个重点问题,包括补贴、劳工权益、过度捕捞等等点拨出来,画了一个小小的landscape。以后再做海洋话题,希望能够切口更小一些。

    对国内的同行来说,我想有几个点大家可以关注:第一,渔民的境况,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出海了,渔民渔村渔港也面临转型,中国也承诺将远洋渔船稳定在3000艘以内,等等这些对人和群体的影响是什么。第二,远洋渔业补贴的问题,钱从哪里来,花到哪里去,有没有一些改革方向,其实已有了一些关注。第三,在与公海资源相关的国际谈判中,不止渔业,还有矿业、基因等等,中国在扮演的角色。

  • 问:对希望进行类似跨境调查的记者或媒体有何建议?特别对中国同行而言

  • 宁卉:当遇到需要跨境采访才能完成的选题的时候,跨境合作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。以我来说,中国在世界各地的足迹,是我长期关注的一条线,这种连结可能是投资、文化、政治,可能有大的趋势,也可能是相辅相成的,普通人走出去的脚步。过去这几年我都一直在追踪这系列的题目,包括这两组报道,也都是长期关注产生的机缘、线索。

    其实环境议题并不是我关注的全部,但是当我们去看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的时候,会发现,环境影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有相当显性的冲突,并且基于全世界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关注,这样的选题也相对更容易接触到。

    当然平台也很重要,比如「端」,愿意给时间去做这样的稿子,它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时间和精力,也鼓励记者和编辑长线跟踪一些线索。资金支持的角度,我也会关注国际记者网络全球深度报道网等平台,里面有不少不错的funding机会。具体到与其他国家的记者建立合作,机缘和信任还是很重要的。

    现在的舆论生态,让大家很容易地把各自的立场竖起来,而且常常不耐烦、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不那么一清二楚的现实,一呼百应的情绪大过天。可能无人能改变这个生态。但我觉得作为记者,我能控制的,就是我怎样去进入一个场景,然后怎样去书写一个故事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,虽然看到各种情绪、但又尽可能不被情绪左右我的眼界和思考。可能,这是我作为记者唯一的agency。

⛰️他山之石

  • Mongabay报道:绿色和平的调查,航拍和卫星图像显示,造纸巨头亚洲浆纸(APP)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用火焚烧「泥炭地」以便其种植经济作物。

  • Mongabay报道:菲律宾环境部门正在研发一款名为「WildAlert」的app,方便公民和执法力量报告野生动物犯罪。

  • 创新媒体OZY的调查报道:椰子制品在西方受到欢迎,相较棕榈树椰子树对环境更友好。然而菲律宾、印尼的传统椰子种植业及农民怎样在大型供应链、残酷市场竞争中生存、发展,有机种植、公平贸易是当地正在尝试的路径。

💃活动、机会、工具

  • 彭博社举办的虚拟绿色节,在气候变化时代,旨在寻找设计、文化、食品、技术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经验。时间是9月14-18日。

  • 一份新的科技记者新闻信,包括工具、机会、作者推荐等内容。

  • Mongabay寻找一名造林计划研究员,提供三个月的合同。

  • TICTeC举办的数字透明研讨会,议题包括开放数据、活动网络化、气候危机。活动从9月22日开始。

  • 美国环境记者协会年会,讨论疫情时代土地、农业、气候变化等议题。活动从9月16日开始。

🙏以上梳理挂一漏万,不及其余。再次欢迎回信补充更多信息、加入讨论,转发给更多朋友。

本期之后,我们将专注新项目,「绿色回声」改为不定期发布。请继续关注我们,下期再会!